新闻要点
关于迅速恢复海南省甘蔗产业的意见
发布时间:2020.02.07  来源:  作者:
  

海南省糖业协会  海南省甘蔗学会

二〇二〇年二月七日

 

我省是蔗糖传统产区,甘蔗是琼西贫困地区至关重要的、难以替代的重要经济作物,甘蔗生产涉及到数十万农民的福祉。为了迅速适度恢复我省的甘蔗糖业,力争下个榨季每家制糖企业都能够基本吃饱,并实现产业精准扶贫和社会稳定,助力蔗区乡村小康社会建设,省糖业协会、省甘蔗学会经过认真研究,就当前我省甘蔗生产问题,向全省甘蔗糖业界及各有关方面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清新形势,结合产业扶贫,重新激发发展甘蔗的信心

这几年的事实已经再次证明,由于种管容易、耐旱抗风,产业链条完善、收购有保障,甘蔗种植成为了产区不折不扣的精准扶贫产业。同时,由于甘蔗生产成本较低,且可通过集中请工和机械化作业进行种植管理和收获,因而也是最适合农村老弱病残者从事的产业。在海岛型农业因市场容量小、交通运输不便导致诸多农产品经常滞销的背景之下,甘蔗也成为4-5年累计比较效益相对较高的农作物。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领导对甘蔗产业在扶贫攻坚中的作用和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有了新的认识。在建设自贸区(港)的大背景之下,我省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也需要甘蔗糖业这种链条完善、市场有保障、年收益稳定的产业来支撑。

从甘蔗糖业本身来说,随着全球食糖市场供不应求、我国食糖严重缺口局面的骤然到来(目前国内食糖自给率为65%左右),加之国家对食糖生产和供给安全更加重视,比如广西、云南主产区甘蔗产业的补贴越来越多,我国糖业已经步入新一轮的发展周期,甘蔗产业的形势可谓一片光明。

据此,我们希望我省甘蔗糖业界广大同仁务必抓住当前难得的机遇,重新激发起恢复、发展甘蔗糖业生产的信心,树立敢想敢干的创新进取意识,在当地政府和各有关方面的支持下,结合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研究各项改革措施,采取各项先进手段,大幅度地实现甘蔗生产的降本增效,把我省的糖业推上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反之,面临前所未有的现代高效农业大发展和多种作物、多种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如果我们不立即迅速行动起来,甘蔗糖业必将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当前正值蔗糖榨季,甘蔗种植的最佳时期即将到来。各制糖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甘蔗生产计划,全力动员、支持蔗农群众搞好甘蔗的种植,该多少就多少、能多少就多少。但更重要的是必须保证甘蔗种植的高质量。要让蔗农明白:种就一定要种好,只种不管不可能收获高效益。如果像种植水果、香蕉那样精耕细作,甘蔗单产将大幅度提高,甘蔗也就成了高效农业。当然,大家要积极配合省政府的农业结构调整战略,不与政府倡导的新兴农业项目争耕地、争投资、争劳力。其甘蔗的种植安排,在不适宜地区要适当调减面积,而在适宜地区则要努力增加面积。同时,要尽可能地利用撂荒的山坡地、轮作地、五边地来种植甘蔗,要积极引进外地资金、技术与劳力来发展甘蔗。

二、贯彻《计划》,认真对标,苦练甘蔗产业降本增效内功

为了提高甘蔗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在国内外同业和本省农业经济中的竞争力,全省同仁必须积极贯彻中国糖业协会的《糖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降本增效为目标,紧跟全国形势,苦练甘蔗产业降本增效内功。通过逐项对标主动学习先进地区先进单位的成功经验,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实施方案,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从甘蔗生产的组织形式到栽培技术各个方面去努力,争取实现“在不提升糖料价格基础上糖农每亩增收300元”的目标。

我们要围绕着如何才能保障原料甘蔗的生产供给及其经济效益的问题,努力促使甘蔗产业实现生产经营从“千家万户”向规模化、产业化转变;原料甘蔗供给从主要依靠面积向以稳定面积为基础、重点提高单产和蔗糖分、降低生产成本转变;蔗农经济收入从单纯依靠甘蔗向追求蔗田综合收益及增收与节支并举转变。

由于甘蔗产业特殊性的需要,我们要继续稳定蔗区归属管理,避免出现混乱局面,严肃原料甘蔗砍收运输秩序;鼓励、协助有实力的生产者整合土地资源,建设上规模的、集中连片的甘蔗生产基地;推广甘蔗生产良种良苗良法,提高甘蔗单产和含糖量;推进甘蔗生产机械化,降低甘蔗种植成本;研究推广适合本省实际的蔗田间套种技术,研发甘蔗综合利用产品,提高甘蔗产业综合效益。

三、普及订单农业,巩固工农联盟,摒弃落后理念转变甘蔗生产经营方式

订单农业能使合约双方享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和约束力而实现双赢,对确保农民合理收益、抵御市场价格风险、提高综合生产率等方面具有良好作用,尽管现阶段在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有的人契约精神和诚信意识欠缺而难以推行,但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甘蔗制糖业的固有特点使得发展订单农业、实行原料甘蔗的计划生产与供给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甘蔗的订单式生产是制糖业绕不过的关卡。我们要知难而上,千方百计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坚持不懈地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蔗农群众的商品意识、合作意识和诚信意识。制糖企业应该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和理顺制糖企业与甘蔗生产者关系的愿望,通过普及订单农业巩固工农联盟,并劝导蔗农群众摒弃落后理念转变甘蔗经营方式。

各个蔗区都应大力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等生产经营方式,特别是要通过引进合适的生产者(公司或专业大户)及其资金、技术建设大型的甘蔗生产基地或牵头组建上规模的甘蔗生产合作社,并发挥他们的龙头带动作用,通过农机具、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资源共享来有效落实各项降本增效措施,实现丰产丰收,促使甘蔗糖业成为在经济、社会及生态三方面效益都更加显著更加稳定更加可靠的高效产业,并实现甘蔗产业的精准扶贫。

与此同时,我们要主动联系并引导、协助乡村基层组织和有关方面整合土地资源或以土地入股等方式进行深度合作,并争取整片、整村地推进甘蔗基地的建设,在解决原料供给问题的同时带动整片、整村的农民群众共同致富。

四、以标准化理念为指导,推动甘蔗生产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只有实行标准化操作,才能有效地发挥机械化的作用,采用更有效的方法,从而达到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只有通过运用标准化技术和管理规范,才能保证农产品的高产、优质;只有实现标准化生产,才能把甘蔗产业最终推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我省的甘蔗生产虽然历史悠久,但由于地理位置封闭,人的思想观念落后,导致甘蔗生产方式、方法至今仍然滞后于国内其它产区,并且杂乱无章,严重制约着甘蔗产业的发展。我们要有针对性地用标准化的理念来武装头脑,通过工业技术手段把现代科学技术融入到甘蔗生产中去,使得甘蔗生产成为机械化、商品化、社会化的农业,大幅度地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甘蔗的商品率,以保障原料甘蔗的供给,增加广大蔗农的收入。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经过充分的调查和反复的试验,对甘蔗产业总结归纳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经验与教训,并将其相关的科技成果和多年来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甘蔗生产规范化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这些标准是以国家糖料甘蔗生产标准为基础,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系列配套标准的总和,包括甘蔗生产经营模式以及生产基地规划、耕作土地准备、品种及种苗选择、栽培管理技术应用、全程机械化运用等各个方面。这些创新性的技术成果在我国主产区广西等地已经推广应用。作为“近水楼台”的海南蔗区,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珍惜这一有利条件,依靠国家队的力量,以标准化的理念指导我们的甘蔗生产,制订并实施合乎实际的甘蔗生产标准,统一、协调各类对象,促进甘蔗生产经济效益的提高、农民收入的增加,推动甘蔗生产迅速走向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

五、竭力推广良种良苗良法,从根本上实现甘蔗产业提质增效

科技创新是产业生存发展的动力,是企业提质增效的关键。我省甘蔗栽培品种单一且已严重退化,科学技术的应用更为落后,如果再不重视,甘蔗产业就不可能成为高效益的农业,也不可能获得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广大种植者最终也将摒弃甘蔗产业而另谋他路。为此,甘蔗糖业界的全体同仁应该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集约化经营的理念始终不渝地加强对广大蔗农的培训,使得广大蔗农自觉接受先进技术,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道路,迅速提升甘蔗科学种植水平,不断提高甘蔗单产、糖分和产业综合效益,以期从根本上实现甘蔗产业的提质增效。

为了支持广西、云南蔗区推广应用甘蔗脱毒健康种苗,财政部、农业部专门出台支持两蔗区的政策措施。我省甘蔗良种良苗良法的推广要立足制糖企业支持,首要的是必须加快推广适合本省栽培的高产、高糖和抗性强的良种,并争取逐步做到早、中、晚熟品种比例达到4:4:2左右;要以甘蔗脱毒种苗为核心建立良种繁育基地;要集成推广轻简化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推广深耕深松、地膜覆盖、测土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水、肥、药”精准施用、节水灌溉及宿根蔗综合管理技术。

宿根甘蔗的管理在我省向来不受重视。为此,我们必须提醒大家一定要对宿根蔗及早、认真管理。在上造甘蔗砍收过后就要尽快清园、开垄松土、施肥施药、查苗补缺,并进行地膜覆盖。

希望各制糖企业及甘蔗生产大户,尽可能地借助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和相关肥料、农药、农机经营等单位的力量,大力引进和普及甘蔗的良种良苗良法;要舍得加大在人、财、物各方面的投入,以增加示范点并以点带面加快推广与普及的步伐。

六、权时救急,全力推进以收获环节为重点的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

毫无疑问,甘蔗产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当前,我省的甘蔗生产正面临着劳动力严重匮乏甚至屡屡出现请不到砍蔗工的窘境。突破甘蔗生产劳动力成本过高尤其是砍收费用过高这个“瓶颈”,是推进糖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至关重要的环节。实现“耕、种、管、收”的全程机械化,是甘蔗生产实现降本增效的关键措施。近年来,我省甘蔗生产中的机耕和下种乃至田间管理方面的机械化作业都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各制糖企业从省外所引进的甘蔗收获机械化作业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经过多次改进的甘蔗收割机械也更加科学、高效、实用,但与兄弟省区比较我们迈出的步伐还太小、太慢,不适应已经是迫在眉睫的形势。

海南西北部土地较为平缓,且冬春季干旱少雨,是我国最有条件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的蔗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计划在五年内,在海南蔗区切实加强适宜机收甘蔗品种的研发,快速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试验示范,引进、改造适宜的农业机械,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并以此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甘蔗种植业,推动甘蔗生产走向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我省各制糖企业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普及工作应该如何开展?我们的意见是:第一,因地制宜研究制定本厂蔗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广、普及的方案,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第二,近期应大规模地引进省外甘蔗机械来琼作业,并组织甘蔗生产大户和农机人员参观学习,以此带动本蔗区的甘蔗机收工作;第三,积极扶持培育本省的甘蔗农机服务组织,引导帮助他们用足、用好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购置先进适用的甘蔗生产机械;第四,本着先急后缓的原则,优先推广应用甘蔗砍收和装载机械;第五,普及适宜机械化耕作的农机农艺技术,除了做好蔗地的连片整合、平整和布局规划外,甘蔗品种的选择(尤其是株型应是比较直立的)、种植规格的安排等方面必须与之匹配,以促进农机农艺融合;第六,对制糖设备工艺进行必要的改造以便于机收甘蔗顺利进槽等。建议每家制糖企业都要立即开展机种、机管、机收甘蔗的试点工作,通过示范、培训,力争用3-5年的时间推动全省50%左右的蔗地实现全程机械化。

 WechatIMG30.jpeg

WechatIMG31.jpeg



声明: 本网信息仅供参考,不得私自用于商业用途。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站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非原创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电话:010-58568984、58568979  传真:010-58568974
E-mail:csa@chinasugar.org.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26号恒华国际商务中心C座1801-1805
协会简介|协会章程|入会申请|数据报送
中国糖业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50888号-3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