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要点
海南糖料蔗产业现状及前景展望
发布时间:2021.07.02  来源:  作者:
  

海南糖料蔗产业现状及前景展望

李 京

(海南省糖业协会)


引言

2019/20 年榨季,海南省在甘蔗蔗糖分、产糖率创历史新高且遥遥领先于全国的情况下,糖料蔗收获面积、总产量与单产再次严重下降,并导致多家糖厂因原料供给不足而停产。在不到10 年的时间内,全省糖料蔗种植面积从将近6.67 万hm2 骤然减少至不足2 万hm2,工业总产量从400 多万t 倏地下降至不足100 万t。本文针对海南糖料蔗产业的恢复与发展问题谨作一些概略探讨,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1 海南糖料蔗产业发展历史回顾

海南岛是我国传统蔗糖产地。早在东汉时期岛上就出现了甘蔗种植与榨糖、制酒作坊,至清代甘蔗种植和土法制糖便已遍及全岛,蔗糖尤其是原味原汁的红糖也因品质优异而成为重要“贡品”。新中国成立后,海南糖料蔗及其加工业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并与两广、云南等省区一起长期成为我国蔗糖主产区[1]。由于受到社会经济阶段性发展和国内外食糖市场周期性波动等因素的影响,海南的糖料蔗产业,在历史上曾经历过多次的反复跌宕,但总体上是不断向前发展的。1950 年海南全岛糖料蔗种植面积仅有0.267 多万hm2、甘蔗产量约5 万t。到1985/86 年榨季,全岛糖料蔗种植面积达11.57 万hm2,工业总产量达304.30 万t。1986 年制糖工业产值占当年海南工业总产值的25%,利润占当年海南工业利润的71%,蔗糖税收占当年海南工商税收的28%。在多数市县,甘蔗和制糖业分别是农业和工业的第一大产业[1]。1997/98 年榨季,在经过较长时间的低潮之后海南全省甘蔗种植面积又恢复到9.52 万hm2,工业总产达431.68 万t,产糖量达51.67 万t,产蔗量、产糖量均刷新历史最高纪录。至2012/13 年榨季,在随着国内外食糖市场历经周期性的下跌之后,全省糖料蔗工业总产量增至433.10 万t,再次创造历史最高水平[1]。然而,从2013/14 年榨季起,海南省糖料蔗产业形势可谓急转直下、每况愈下,近年来甚至呈现匪夷所思的断崖式的下跌,并面临从全海南整体退出的危险。


2 海南糖料蔗产业现状

2.1 近10 年糖料蔗生产概况

据统计,在近10 年的时间内,海南省糖料蔗年总产量从历史最高水平的437 万t 一路下跌至87 万t(见表1)。

海南1.png

从表1 中可以看出,2019/20 年榨季,全省甘蔗收获面积不足2013/14 年榨季的1/3,甘蔗工业总产量约为2012/13 年榨季的1/5。与此同时,甘蔗的单产水平也比最高的2012/13 年榨季下降了近四成。甘蔗的平均收购价波动不算太大,但蔗农的甘蔗生产总收入比最高的2012/13 年榨季减少了80%。

由于糖料蔗严重减产,海南省的制糖企业已经从20 多家减少至现在的5 家,制糖产能从5 万多t/d减少至不足2 万t/d。全省蔗农从约10 万户、50 万人,减少至今年的约5 万户、25 万人。


2.2 糖料蔗持续减产的原因

海南糖料蔗产量连续减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3 点是比较重要的因素:

一是糖料蔗比价偏低,挫伤农民种植甘蔗的积极性。随着改革开放后多种经济作物迅速的兴起,甘蔗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同时,由于前几年全球市场一直都是供过于求,导致糖价持续疲软,甘蔗的收购价格受其影响而无法提高。土地的产能差异导致不少有经济实力和生产技能的农民不再种植甘蔗,而转向其它更有价值的经济作物。

二是糖料蔗生产方式与栽培技术严重滞后[2],导致单产过低、成本过高。长期以来,海南省甘蔗生产一直都是“千家万户”式的,基本上仍然停留在效能十分低下的小农经济时代。落后的生产方式加上海岛封闭型社会形态,造成人们不易接受外来新思想新技术的落后观念,致使甘蔗地的基本建设无从开展,先进技术和良种的普及举步维艰,于是甘蔗的单产无法明显提高甚至还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日益匮乏、甘蔗砍收等费用较高,各种资源又无法共享,于是生产成本难以下降。

三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影响。正是由于糖料蔗生产的经济效益偏低,2015 年6 月省农业厅发出了《关于印发我省糖蔗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性意见的通知》[3],提出“全省糖蔗种植面积计划在3年内调减2 万hm2”。虽然《通知》提出调整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因地制宜,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坚持政府引导和示范带动,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农业厅同时也要求,要通过“引导农民增加投入”“推广甘蔗健康种苗”“研究推广机械砍蔗”等措施,提高其产量和效益。但是,鉴于文件的指引作用,加之受到一些“新奇特”、“短平快”农业及“旅游房地产”、“土地财政”的诱惑,许多主产区政府和基层组织便不再重视蔗糖等传统产业。甘蔗生产曾经享有的省和市县二级的各种专项补贴、补助均被取消,海南成为了唯一没有获得财政扶持的食糖主产区。在财力、物力上继续扶持蔗农的主要是制糖企业,以及化肥、农药等相关企业。然而,这些企业所投入的资金对于巨大的缺口只不过是杯水车薪,况且由于制糖生产连年亏损,其补贴也已难以为继,糖料蔗产业大幅下跌也就在所难免。


3 海南糖料蔗产业前景分析

3.1 琼西地区应该巩固糖料蔗产业

3.1.1 巩固糖料蔗产业是琼西地区扶贫、保障就业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海南西部是历史悠久的糖料蔗主产区[4],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黎、苗族居民聚集区和旅游资源欠缺的地区,这里现有的25 万蔗农中多数还是“老弱病残”者,是贫困地区中最为贫困、最需要帮扶的农民。由于甘蔗种管容易、耐旱抗风、收购有保障,他们始终依靠甘蔗生产维持生计,各糖厂每年春节前都会安排每户至少砍收一车甘蔗以保障年关用度。他们既缺乏生产技能和学习能力,又缺乏周转资金和承担风险能力,那些收益较高但技术含量也较高、市场波动较大的新兴农业他们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总书记反复强调“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帮助这些蔗农脱贫致富,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依赖糖料蔗生存的制糖企业都是责无旁贷的。

琼西地区远离大城市,商品经济不发达,城乡人口就业压力大。稳定蔗糖产业除了可以保障数十万农民的生计外,制糖企业还可解决数千名职工的就业问题,同时,榨季期间各地糖厂和甘蔗生产基地还要招收上万名季节性工人。此外,那些依托蔗糖产业而兴起的物流、农机、农资、餐饮、食品、金融等数十个产业,还能增加大量的居民就业。

在百业俱兴的今天,蔗糖产业在琼西地方经济建设中虽然已经不再举足轻重,但作为涉及社会诸多方面的循环经济,它的贡献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正常年景下海南省蔗糖生产本身所产生的农、工业年产值仍然分别超过20 亿元,食糖税收一般也有1 亿元以上。如果加上蔗糖综合利用和上下游产业链相关各方,其产值肯定是翻番的。

简言之,糖料蔗及其加工业是能够同时兼顾农、工、商、财多方利益的产业链完整且无需政府再投资便可获得的“多赢”的绿色经济。巩固与发展蔗糖产业,可以有效解决琼西地区的“三农”问题,可以有效解决全省各地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可以有效缩小城乡差距。


3.1.2 琼西地区光温充沛且坡地富余而平缓,糖料蔗生产容易实现高产高糖和全程机械化,容易形成稳定可靠的高效农业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高温多湿,阳光充足[5],而甘蔗是典型的C4 作物,光饱和点和光合作用强度相当高,理论产量及蔗糖分都相当高。事实上,早在1974~1979 年间,崖县崖城小学和澄迈县农科所的秋植蔗小面积试验就分别创造了332.25 和327.90t/hm2 的高产纪录[6-7];2019/20 年榨季,海南省平均甘蔗蔗糖分达16.03%、产糖率达13.90%,名列各产区之首,产糖率比全国重点制糖企业平均值12.74%还高出1.16 个百分点,相当于100 万t 甘蔗多产糖1.16 万t,价值0.65 亿元。这些事实充分说明,海南糖料蔗的单产和经济效益潜力巨大,海南岛是甘蔗种植的最佳地区之一。

在琼西地区,由于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目前有超过6.7 万hm2 的土地被荒废,保留4 万~6万hm2 左右的土地用以种植甘蔗完全不会影响到政府倡导的各种新兴作物的用地。况且,现下不少甘蔗基地都是吸引外来的投资,这对新兴产业只会有促进而不会有负面影响。更难得的是,琼西地区山坡地其坡度普遍都不太大,适合机械作业[8],而一旦实现了生产全程机械化则甘蔗产业就完全有希望成为稳定可靠的高效农业。


3.1.3 琼西地区糖料蔗加工能力强大,销售有保障,产业链完整

任何种植业要想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有足够强大的加工能力和足够稳定的需求市场为支撑,必须有完整的产业链条作保障。琼西地区的临高、儋州、昌江、东方等市县都分布有加工产能富余的制糖企业。目前全省糖厂保有产能近2 万t/d,每年可加工糖料蔗200 余万t,而各糖厂通过改造也都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即使蔗量猛增一倍也能够供应。更重要的是,海南省制糖企业绝大部分都属于实力雄厚的洋浦南华糖业集团,他们对蔗农的服务向来都是很到位的,对“第一车间”的投资向来也是很慷慨的,前几年每年都投入多则上亿、少则数千万用以补贴蔗农垦地机耕、推广良种和购买肥料农药等。

食糖是与粮、棉、油并重的国家战略农产品。我国长期以来食糖都是供不足需的,近年来每年都需要进口四、五百万t 方能满足市场需求[9],因此,食糖的销售历来都是有保障的。


3.2 琼西地区糖料蔗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3.2.1 结合产业扶贫战略,重新激发各有关方面发展糖料蔗产业的信心

琼西地区巩固与发展糖料蔗产业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这几年多种农产品出现销售难的事实也再次反证,蔗糖产业确实可以成为琼西地区可靠的精准扶贫产业。对此,海南省蔗糖界广大同仁应该重新激发起恢复、发展蔗糖产业的信心,树立敢想敢干的创新进取意识,在当地政府的领导和各有关方面的支持下,结合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业反哺农业战略,研究各项改革措施,采取各项科学手段,大幅度地实现甘蔗生产的降本增效,促使糖料蔗产业成为在经济、社会及生态3 方面效益都显著可靠的高效农业。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制糖企业应主动配合省政府的农业结构调整战略,不与政府倡导的新兴农业项目争耕地、争投资、争劳力,要尽可能地利用撂荒的山坡地、轮作地、五边地来种植甘蔗,要积极引进外地资金、技术与劳力来发展甘蔗。


3.2.2 推行订单农业强化糖厂与蔗农的工农联盟,摒弃落后理念转变糖料蔗生产方式

订单农业是应市场经济需要,避免盲目生产的先进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通过订单规定农产品收购时间、数量、质量和保护价等,增强双方共同抵御市场风险、提高综合生产率等方面的能力。甘蔗制糖业固有的“砍、运、榨一条龙”等特点使得推行订单农业尤为重要,尽管现阶段在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有的人契约精神欠缺而难以实施,但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应该知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蔗农群众的商品意识、合作意识和诚信意识。通过推行订单农业理顺糖厂与蔗农之间的关系,强化工农联盟,建立起真正的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

与此同时,我们要通过推行订单农业[10]、集约农业[11],引导蔗农群众摒弃落后理念,促使甘蔗生产从零星分散向基地化[12]、规模化[13]、产业化[14]转变,种植管理从粗耕粗种向精耕细作和标准化转变,经济收入从单纯依靠甘蔗向追求蔗田综合性的收益转变。要参照兄弟省区的成功经验,与政府基层组织一起,大力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等生产经营方式。特别是要支持一大批合适的生产者如公司或专业大户建设具有示范效应的甘蔗生产基地,并发挥他们的龙头作用,带动整片、整村、整乡镇的农民共同致富。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尝试以土地入股合作等方式,携带那些丧失劳力的农民群众走上脱贫之路。


3.2.3 配合国家糖料蔗发展规划,以“规模农业”来稳定蔗区,稳定基本产量

制糖企业要密切关注、配合有关方面把糖料蔗基地建设规划布局给最合适的乡村和上规模的基地,遵照指导方案要求,不折不扣地确保基地建设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抓住这难得的机会,以“规模农业”和规范化的形式来稳定蔗区,稳定甘蔗的基本面积与产量。

通过借鉴省内外的经验,糖料蔗生产实行适度规模化经营,对零星土地整合及基本建设、标准化和机械化生产、各种资源共享及农资批量优惠采购、良种良法推广、病虫害群防群治,以及原料蔗收获、运输统筹安排和蔗款的统一结算等,都是十分有利的。

鉴于糖料蔗及其加工业的固有特性,地方政府应该明确各制糖企业的蔗区范围,避免无序、恶性竞争。各企业在自己固有的蔗区范围内发展甘蔗基地,并与基地、农户签订适度期限的甘蔗产销合同。只有这样糖厂才能放心地把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自己蔗区的建设中去,蔗农群众的甘蔗生产乃至蔗区乡村道路建设等才能得到精准、有效的帮助与支持,也只有这样糖料蔗的供销才有保障,整个糖业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3.2.4 推广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糖料蔗产业大幅度降本增效

我国糖料蔗生产成本长期以来都居高不下,如果不通过全面实现“耕、种、管、收”生产全程机械化[15]来大幅度降本增效,整个蔗糖产业都不会有出路。近年来广西、广东和云南等地已迅速掀起普及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热潮,综合机械化率连年大幅增长,机种、机收等过去机械化薄弱的环节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许多单位研发的适合丘陵山地作业的各类中小型甘蔗农机也日趋成熟[16]。现下甘蔗生产所有环节都已经可以通过机械操作来解放劳动力和降低成本。比如收获环节,人工砍收加装车,一个人一天最多只能收获1 t,费用150~180元。而机收作业,就可收割甘蔗6~9 t/h,效率比人工高数倍,平均费用90~100 元/t,费用也只有人工的60%左右。

与海南省毗邻的湛江市,甘蔗蔗糖分只有12%左右,但糖料蔗仍然有6.67 多万hm2、近1000 万t。其原因主要是单产高[17]和机械化程度高[18],能够承受比较低的收购价[19]。

海南西部甘蔗地坡度平缓[20],是我国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条件最好的蔗区之一。可是,目前海南省甘蔗生产机械化程度总体上只有30%左右。这几年,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的支持下,甘蔗机种、机管和机收试验示范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该院计划在未来5 年内,在海南切实加强适宜机收甘蔗品种的研发,快速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试验示范,引进、改造适宜的农业机械。有关专家经过研究分析后,认为海南的甘蔗产业只要实现全程机械化,并重视良种良法的推广,就能够实现“吨糖田”。

可以相信,只要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海南省的甘蔗生产就能够很快实现全程机械化。


3.2.5 应琼西地区的气候特点,着力发展秋植甘蔗

海南西部的气候特点是冬春季干旱,夏秋季多雨[21]。冬春植甘蔗种苗来源充足,但如果不进行地膜覆盖其出苗率难以保证。而秋植甘蔗虽然种苗不易解决,但它用种量少、萌芽快、出苗率高、分蘖多、有效茎数多,生长期长达13~15 个月,经历2个高温多湿期,与冬春植蔗比较,其产量可提高20%~30%、糖分提高1%~2%。并且因甘蔗成熟早,有利于糖厂提早开榨,延长榨季。此外,秋植蔗还可利用生长期较长的特点套种其它作物,增加蔗田收入。

秋植甘蔗的种苗,可以结合良种的推广,通过以下途径加以解决:一是从上年的宿根蔗中结合间苗,从中选取种苗;二是建立种苗繁殖苗圃,有意识地为秋植蔗培育种苗;三是顺应甘蔗种苗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向有关单位订购脱毒健康种苗,并采用快繁技术不断增加繁殖系数,满足大田生产需求;四是全面选用双芽苗甚至是单芽苗,杜绝多芽苗。


3.2.6 挖掘资料优势,研发富硒功能红糖,延伸蔗糖产业链

国内外营养学家的研究表明,老弱者适量补充有机硒能防止器官老化与病变,延缓衰老,防癌抗癌[22]。显然,富含天然有机硒的红糖对人体的保健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上这几年一些厂商已经开始打造富硒功能红糖产品。

2011 年6 月20 日新华社报道,海南岛发现面积达954500 hm2、占全岛总面积的28%以上的富硒土壤,且富硒土壤相对值和绝对值皆为全国最高[23]。为了研究传统土法工艺用海南富硒土地种植的甘蔗生产出来的红糖的硒含量,中国热科院甘蔗中心和海南省甘蔗学会于2014 年11 月曾经做过生产实验和比较分析,测定结果见表2。结果表明:海南的试制红糖中天然硒含量达到62.06 ug/kg,是云南红糖的17.23 倍、浙江含硒红糖的1.37 倍、海南赤砂糖的10.55 倍[24]。

海南2.png

可以说,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能够种植甘蔗的地方不算少,但能够种植出高产高糖且富硒的甘蔗的地方可谓凤毛麟角。据此,笔者认为海南应该珍惜这种独特的资源优势,通过改造若干机制糖厂既有生产线,以传统工艺成规模地研发生产具有不同功能、针对不同群体的富硒红糖,并将目标定在走中高端消费路线。依托国际旅游岛和自贸港这2 个平台,瞄准国内和国外2 个市场,利用线上和线下2 个渠道,把富硒红糖做成富有生机的特色产业。


4 结语

纵览全球,经济和旅游业都十分发达的美国夏威夷、日本冲绳等地尚且保有规模可观的糖料产业。而据国外专家新近的研究,在各类能源作物中,单位乙醇产品需要的土地面积以糖料蔗最少,生产乙醇的成本以甘蔗最低,作为最理想的能源作物,糖料蔗产业应该还会有更大的前途。

糖料蔗产业在海南西部是数十万农民尚难割舍的基本产业,也是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能力都比较强的产业,还是区位优势明显、社会综合效益可观的龙头型产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海南的糖料蔗及其加工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符致英,吴承安,林尤平,等. 海南糖业志[M]. 海口:海南省糖业协会,2007.

[2] 杨本鹏. 糖料甘蔗栽培技术[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

[3] 海南省农业厅. 关于印发我省糖蔗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性意见的通知[EB/OL]. (2015-06-04). http://agri.hainan.gov.cn/hnsnyt/xxgk/tzgg/xztz/201506/t20150604_1451272.html.

[4] 廖继武,孙武,尹秋菊. 海南岛西部沿海地区20 世纪30 年代以来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J].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9,4(2):17-23.

[5] 周祖光. 海南岛农业生态环境现状与对策[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1989(2):45-46.

[6] 广东海南行政区农业局. 勇攀科学高峰 敢闯甘蔗高产——广东崖县崖城小学创甘蔗亩产二十二吨的经验[J].甘蔗糖业,1976(7):8-11.

[7] 林声汉. 甘蔗高产试验田亩产超二十吨(广东)[J]. 甘蔗糖业,1979(8):53.

[8] 区颖刚,杨丹彤,李伯祥. 我国甘蔗生产机械化模式及适用技术装备探讨[J]. 农机科技推广,2003(3):17-18.

[9] 刘晓雪,王新超,周靖昀. 2018/19 年榨季我国食糖消费形势分析与2019/20 年榨季展望[J]. 甘蔗糖业,2020(1):28-35.

[10] 陈梓瑶. 全程机械化破甘蔗发展瓶颈 实施订单农业助力蔗农致富[J]. 广西经济,2016(12):53-55.

[11] 何柳琪. 土地流转实现我国糖料生产规模化及可持续化发展[J]. 甘蔗糖业,2010(5):1-5,17.

[12] 贺贵柏. 百色市甘蔗产业提质增效的对策措施探讨[J].甘蔗糖业,2019(1):55-59.

[13] 李宏,张小芳,李皎. 云南省甘蔗种植成本效益调查与分析[J]. 甘蔗糖业,2017(2):50-55.

[14] 贺贵柏. 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战略思考[J]. 甘蔗糖业,2016(5):45-48.

[15] 胡朝晖. 浅析我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困境与前景[J]. 甘蔗糖业,2020(3):7-13.

[16] 杨绍林,李茅苗,段明雄,等. 澜沧县甘蔗糖业发展现状与分析[J]. 甘蔗糖业,2020(1):52-56.

[17] 安玉兴,郑学文,杨俊贤,等. 湛江蔗区甘蔗虫害调研及产业健康发展建议[J]. 甘蔗糖业,2013(4):36-40.

[18] 陈华金,周绍鹏,杨丹彤,等. 适合中小型机械化收获的宽行距甘蔗种植研究[J]. 甘蔗糖业,2014(6):24-24.

[19]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全国甘蔗糖业信息中心. 全国甘蔗生产信息简报[R]. 广州:全国甘蔗糖业信息中心,2019.

[20] 刘瑞华,张仲英,韩中元. 海南岛西部砂地的成因探讨[J]. 热带地理,1986(3):256-263.

[21] 张亚杰,陈升孛,吴胜安,等. 基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海南岛干旱特征分析[J].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7(1):41-50.

[22] 尹有宽. 适量补硒保护肝脏防“癌变”[J]. 大众医学,2011(9):46.

[23] 新华网. 海南岛发现大面积富硒土壤已规划适宜性种植区[EB/OL]. (2011-06-20).http://news.sohu.com/20110620/n310886558.shtml.



声明: 本网信息仅供参考,不得私自用于商业用途。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站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非原创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电话:010-58568984、58568979  传真:010-58568974
E-mail:csa@chinasugar.org.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26号恒华国际商务中心C座1801-1805
协会简介|协会章程|入会申请|数据报送
中国糖业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50888号-3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